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1欺骗与背叛 8 《马克思主义概论》系列讲座之二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1172
 帖子主题:《马克思主义概论》系列讲座之二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高守研



等级:01同志
经验:143
帖子:58
注册:2013/8/24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马克思主义概论》系列讲座之二
第三讲: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否则,就谈不上正确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斯大林就是通过偷换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确立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定义,并用之统治整个“社会主义理论界”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教育工作,从而彻底歪曲、篡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蒙蔽了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
在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方式概念无疑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更明确地说,是回答怎样生产,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进行生产的一个概念。因为从词义(译义)上看,它没有其它含义;从实践上看,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个客体和问题是不言而喻的;从马克思主义对它的使用上看,其上述含义就更加明确了。   
例如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论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很明显,这些不同提法表述的是完全相同的思想,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思想即: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
同样很明显,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等不同提法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要给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内涵,那就只能是“生产的方法和形式”。
由于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有时又直接用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等提法来表述和替换生产方式概念。
例如马克思说:“生产形式一有变化,交换形式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社会的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产品交换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来调节。” 
很明显,这里说的“生产形式”与“生产方式”是相同概念;这里所说的“交换形式”与“交换方式”也是相同概念。 
又如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  
很明显,这里说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方法”是相同概念;这里说的“交换方式”与“交换形式”也是相同概念。
因此,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是毫无疑义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生产组织、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绝不是斯大林说的那样,仅仅是方法和形式问题、仅仅是现象和外表问题 。  而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问题。
生产方式包括那些内容呢?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决定交换和分配,但“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交换和分配。   可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决定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又有反作用。
这就是说,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狭义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共同构成广义生产方式的内容。
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反映、决定和代表着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更直白的说,生产方式概念是回答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而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也就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问题。这就是生产方式概念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同一性。
生产方式概念的上述含义是极其浅显明了的。所以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没有用错这个概念,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浪费笔墨对这个概念作不必要的赘述。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科学地揭示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即揭示了二者的同一性。
为了彻底弄清这种“同一性”,彻底揭露和批判斯大林歪曲、篡改和否定这种“同一性”的谬论,现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相关阐述引证如下。
马克思说: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的再清楚不过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不过是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从而彻底阐明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同一性”。 
为了彻底揭示这种“必然关系”,马克思反复地、多方面地作了阐述,他说:
“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货币主义的一切错觉的根源,就在于看不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 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为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是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 
“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的更加夺目而已。”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 
“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 
“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因此,它的结果会不断表现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会不断表现为它的结果一样。”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它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恩格斯也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这些阐述明确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而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内在同一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中商品生产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用假象掩盖了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甚至用物的外壳掩盖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只有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剖析,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和假象,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进行这种科学剖析的光辉结晶,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的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背离上述观点和方法,就只能重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覆辙。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存在上述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生产关系概念下了一个与生产方式概念不同的定义,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又把二者视为相同的概念。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关系”称为“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因此不难看出,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载体。只有对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剖析,才能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离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是丝毫不懂生产关系内涵的表现。也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表现。
所以更明确地说: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形式、从表面现象上看,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从本质、从内在联系上看,它们又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同理,交换方式与交换关系、分配方式与分配关系在本质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此,生产关系的内容不是与生产方式不同,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揭示相同的内容,是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中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因此,同生产方式的内容相对应,生产关系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共同构成广义生产关系的内容。
此外,由于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都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以生产关系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概括。
最后,十分明显,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问题,也就是研究一个社会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问题、阶级关系问题。
这就是说,所谓社会生产方式或称社会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指社会的经济制度。当然,这种生产方式即生产关系必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因而决定该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即“经济结构”,亦即“经济基础”的性质。
必须指出,在苏联和整个“国际共运”中垄断了马克思主义解释权、代表权、发展权的斯大林完全偷换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确立了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定义在“社会主义理论界”的统治地位。
关于生产方式概念,斯大林的定义是:“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首先,这个定义把生产和生产方式混为一谈了,也把事物的不同方面混为一谈了。生产是指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方式是指这种劳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这种劳动具有的两种不同性质。可见,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这一现象中存在的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认为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相同的内容,就是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概念,把事物的整体和事物的一个方面混为一谈了;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认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包括其它方面,事物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内容,现象包括本质,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这段话,显然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矛盾,只有统一,也不仅仅是对前一段话的重复,而是强调生产、生产方式仅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而间接否定了生产方式概念具有独立的意义,即否定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也否定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一个生产的方法和形式问题,只承认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所以斯大林生产方式定义的似是而非性是很清楚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无视最起码的生活常识、经济学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企图否定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问题的客观存在,是要抽掉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来给生产方式概念下定义,来谈生产方式的内容和性质,来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关于生产关系概念,斯大林的定义是:“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这个定义的突出特征是抛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的内容,谈生产资料所有制。
其中第二条:“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和虚假的生产关系定义,是同义反复。因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中发生的,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这里却说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注意“形式”二字,是典型的用“形式”代替本质的表述方法和思想方法)。
其中第三条:“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显然是说,前两条内容决定产品分配的性质,前两条内容改变了,产品分配形式的性质就改变了。由此可见,在斯大林看来,产品分配形式与产品分配性质即分配关系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这个定义的错误之处决不仅仅是把所有制形式突出出来作为生产关系的一条内容,也不仅仅是没有提交换,而是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单纯归结为一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认为这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是只用这种“形式”判断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即:只承认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不承认“形式”存在虚假性的可能。是叫喊:“只要挂羊头,就一定是卖羊肉,绝不会卖狗肉”——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照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完全保留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而认为其:“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至死不认识或不敢承认这种理论是非的彻底颠倒(只有毛主席最先认识到这种“社会主义”的“四个存在”,但没能正确指出其根源和解决办法)。
正是通过篡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斯大林彻底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用被篡改的这两个定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发现的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规律,篡改为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把“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变革生产方式,篡改为单纯改变所有制“形式”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生产的样式”可以照旧,只要剥夺了旧的资本家,由国家、由共产党来取代资本家的职能就可以了,就是消灭了资本主义,走进了社会主义。
共产党人的悲剧就在于迷迷糊糊地接受了这种修正主义观点,完全变成了推行这种修正主义理论的工具,从而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继续保留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从而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只能形成资产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就看到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把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的绝大多数官员变成了特权阶级、变相剥削者、腐败分子、新资产阶级;所以这种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酿成了无数的灾难、悲剧和耻辱,并最终不得不公开地或羞答答地重走资本主义老路。
总之,这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遭到的一切挫折和失败只能从这里得到说明。
这一理论是非早就应该彻底澄清了。
-------------------------------------------
一个胸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小人物。抚顺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退休干部。草根网博主,对马克思主义有独到的研究和理解。为彻底揭开“列宁主义”的斯大林主义、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实质而战,为恢复马克思主义真理本来的革命面貌而战,为彻底澄清理论是非而战,为早日建成早该建成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不息。
2015/11/13 23:21:49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马克思主义概论》系列讲座之二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112.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