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3马恩科学共产主义观点学习与实践 8 武兵:简论权力与权威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4374
 帖子主题:武兵:简论权力与权威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转贴



等级:28同志
经验:4076
帖子:1227
注册:2004/6/14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简论权力与权威

武 兵

2014.2.13

最近,因为我国先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重要组织机构,引起国外媒体许多评论,其中有说这是“集权”和“新权威主义”的再现。笔者借此题目,谈几点愚见。



本文所讲的权力是指宏观上的国家政权,而非微观上某个人、某个团体的某种权力。国家政权又有两种解释,一是政治上的统治权力,也即阶级专政的工具;二是权力机关。

关于政权问题,列宁在《论两个政权》一文中有一个精辟的论述:“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国家政权,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又可分为少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即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权和非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权,例如第三世界民族民主国家的政权。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为消灭私有制,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首先在欧洲,继而在世界范围燃起了暴力革命的熊熊烈火,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先后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权,一个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屹立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广袤的大地上,同时,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火种洒遍全世界,亚非拉的民族民主革命也蓬勃兴起。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个孕育着一个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的主张是: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2)

毛泽东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3)

然而在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所走的道路并非是笔直的,也不是平坦的。斯大林逝世之后的苏联,出现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篡党夺权,结果社会主义的苏联丢掉了政权。毛泽东逝世后,出现了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的复辟,结果也使党和国家的政权改变了颜色。

两个“老大哥”的和平演变,丢掉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于是,在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个震撼世界的“多米诺骨牌”般的悲剧发生了:除了古巴、朝鲜两面社会主义旗帜还没有倒下外,大多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都已改旗易帜了。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被资产阶级专政所取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被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取代,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按劳分配被按资分配所取代。时下这种演变,虽然已经发生质变,但在一些国家还没有完全终结,例如中国、越南,这种演变还在进行之中。

社会主义的革命史告诉我们,夺取政权靠的是革命的暴力,巩固政权依然离不开革命的暴力。列宁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4)

这种暴力工具包括两种职能,对外反侵略,对内反复辟;在方法上,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对人民实行民主的方法。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和资产阶级的影响这样两个根源的存在,就有了产生修正主义的土壤和条件。

一旦修正主义篡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整个国家政权也就改变颜色了。

所以,无论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修正主义都是破坏无产阶级革命和瓦解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危险。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或曰主要敌人,就是修正主义。

所以,政权掌握在什么人和什么阶级手里的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现在,虽然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得而复失,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反复和倒退,但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社会主义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人类历史的总趋势,是不会因为暂时的曲折、反复和倒退而改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就反复了几百年,何况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国家和政权的最后一个过渡时期呢?



无产阶级革命,无论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都需要革命的权威来保证。权威是权力的衍生物,是权力的象征。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有权才有威,无权就无威。所以人们常说,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丧失政权就丧失一切。

这两个“一切”,就包括权威。恩格斯说:“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5)

德国资产阶级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适当的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恩格斯与韦伯所讲的权威,虽然出发点和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但权威作为实施权力的保证这一点,其道理是相同的。

关于权威,恩格斯在1873年12月发表的《论权威》一文,针对主张废除权威的无政府主义者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些先生见过革命没有?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要是巴黎公社面对资产者没有运用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哪怕一天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

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夺取政权没有“枪杆、刺刀、大炮”的权威手段不行,巩固政权没有“枪杆、刺刀、大炮”这些权威对资产阶级的威慑,也不行。当然,单纯的“枪杆、刺刀、大炮”这个威慑敌人的权威已经被军队、警察和监狱这样的国家机器的权威所代替。

权威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权威。共产党的权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正如毛主席所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路线正确了,党和政权就有权威;路线错了,就会失去权威。那些背叛了马列毛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修正主义者和走资派们,即使拥有再大的权力,也不会真正具有权威的。

为什么会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局面?其原因就在这里。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个“正”,就是路线要正确。




既然有人提出所谓的“新权威主义”,那么什么是“新权威主义”?

百度的词条说:“新权威主义在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近十年,但改革遇到了一系列必须解决而又甚难解决的问题。

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上的分权与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而展开的,但从一开始就涉及到调整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因此必需进行相应政治上的改革。

80年代中期,政治改革被提到前台,但在改革之初就遇到种种问题在旧体制向现代商品经济秩序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有现代化导向的权威政治来协调整合社会秩序,并引导现代化进程。”

又说:“新权威主义者在理论上援引亨廷顿的政治学说,在实例中则援引东亚四小龙等权威政体国家在‘二战’后通过专家治国促使经济腾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化的发展策略,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必需以经济市场化为前提,而中国的经济市场化只能在集权下才可以加速发展,因此中国需要政府的权威和集权。”

哈哈!原来,这个“新权威主义”还是个引进和杂交的“国产货”。

有意思的是,这个词条,在谈到“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和投机的商人结合,倒卖市场紧缺物品,哄抬物价。在对地方分权的过程中,地方财政能力不断扩张,但中央财政能力却不断缩紧,地方政府大行地方保护主义,地方‘诸侯割据’严重,中央无法从全局控制经济”的严重情况时,还把当时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写了进去:“十亿人民九亿商,大家一齐骗中央。

中央也不怕,来个大涨价。涨价不太好,肥了大官倒。

老百姓一看着了急,存款急忙往外提。提了存款还不算,抢购风潮全国漫。中央一看生了气,赶忙强调新秩序。”

看了“百度”词条的解释,既可笑,又可叹。

这么一大段文字,即描述了“国产”的“新权威主义”的背景,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与道路取向。所谓“引导现代化进程”,所谓“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说白了,就是复辟私有制的经济基础,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样的“新权威主义”是不会给修正主义带来什么“权威”的。



回头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强力推行的“新权威主义”——甚至动用了军队进行威慑和镇压——其“不问姓‘社’姓‘资’”的真面目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么,今天的“新权威主义”,又是为了什么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有专家学者在谈到深化改革的难度时指出:“领导小组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超越利益格局,怎样冲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这是关键。”

本月7日,我国领导人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我们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看来,时下的“新权威主义”,尽管有些新的说法,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集权的目的还是萧规曹随,继续推进资本主义取向的改革。

任何变革,总是舆论先行,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样。新的改革“攻坚”战,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为了把为数不多的大型国企彻底私有化寻找借口,就制造出两个“拦路虎”的舆论,一个是所谓“国企垄断”,一个是“既得利益阶层”。所谓“国企垄断”,完全是无稽之谈,而“既得利益阶层”也让人们疑惑。

试问,这个“既得利益阶层”都是谁?是工人农民吗?是解放军战士吗?是那些普通教师、医生、护士、出租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吗?显然都不是,真正的“既得利益阶层”是中外新老资本家,是为资本家效劳的官僚政客和改革开放的决策者、推动者!

人们还要问,这个富得流油的“既得利益阶层”又是谁制造出来、怎样制造出来的?那些年薪百万、千万的国企“老总”们是谁给他们提供的条件让他们能够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答案是明摆着的:是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帝修反沆瀣一气合力制造出来的。制造这两个“拦路虎”舆论的人,无疑是骑驴找驴、贼喊捉贼!

恩格斯在《论权威》里批判那些无政府主义者时说:“这些先生以为,只要改变一下某一事物的名称,就可以改变这一事物本身。这些深奥的思想家,简直是在开我们的玩笑。”

本来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搞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可修正主义者和走资派们硬是来个死不承认,硬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不,“新权威主义”者,还在讲“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在掩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事物本身”。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两个30年(准确的说应该是毛泽东时代的27年和毛主席逝世后38年)。新的领导人说,两个30年不能相互否定。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时期是两种社会制度,怎么可能不相互否定呢?事实上,改革开放,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文革和改革这两个时期,文革与改革,虽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水火不容。文革是革资产阶级和走资派的命,举的是马列毛主义旗帜,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革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命,举的是邓小平修正主义的旗帜,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为了各自的目的和使命,这两个时期都搞了夺权、集权,强化了权威。例如组织机构。文革时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相当于中央书记处的职能,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

1966年5月16日,经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签发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就是谈这件事。2013年12月30日,在改革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一个是文革小组,一个是改革领导小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首先,从背景上看。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是因为“汇报提纲”(也称“二月提纲”)问题,撤销和替代1964年7月成立的领导思想文化工作的机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中央认为,“五人小组”的“汇报提纲”,违反了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路线,违反了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方针。

这个提纲,对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和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9月至10月间中央工作会议上关于批判吴晗的指示,阳奉阴违,竭力抗拒。这就是说,重新组建的文革小组,是在文革初期遭遇到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强抵抗,并把斗争的大方向错误地转向广大学生和革命群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的背景下产生的。

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背景,是私有化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完成了私有化,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所谓“硬骨头”,是那些主导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和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所谓“全面深化”,还包括国家政权、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领域如何适应已经私有化的经济基础的改革。

然而,正因为这个最后要啃的“硬骨头”和要趟的“深水区”,将是彻底告别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后晚宴”。

其次,从组织构成上看。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开始时还没有常委参加,组长陈伯达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升为常委)、顾问康生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升为常委)、副组长江青为毛主席的秘书。而中央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则由中央一、二把手亲自担任,规格之高、权力之大,远远超过了文革小组。

再次,从斗争的对象和目的看。文革的斗争对象和目的,毛主席说得很清楚:(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6)

(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斗争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7)

(三)“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8)

而现今改革的对象和目的,与文革是背道而驰,完全相反的。如果说,文革的目的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坚持“两个决裂”,把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进行到底的话,那么,改革的目的则是,坚持邓小平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把资本主义的复辟进行到底。这就是这两种集权和两种权威的本质区别。

真可谓,文革和改革两个时期两重天。两个中央“小组”,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权力、不同的权威、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历史命运。

文革与改革、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较量,并没有完结,也不可能完结,还要继续斗下去,一直要斗到共产主义才能停止。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9)

注释:
(1)(《资本论》1963年版第一卷第8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14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9页)
(4)(《国家与革命》)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226页)
(6)(1968年4月10目《人民日报》)
(7)(1966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8)(转引自《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1968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9)(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用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在全世界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更没有一切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坚决实现两个彻底决裂!共产主义革命首先是革自己“既得利益”和“私心杂念”的命;其次只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取得最后成功!共产主义基本原则是:彻底灭私两个决裂,绝对平等相对自由,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团结互助奉献创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绿色环保生态平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同幸福真正和谐,永恒发展走向崇高!
2014/3/10 20:23:38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武兵:简论权力与权威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1,014.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