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恩格斯主义 8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4834
 帖子主题: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实践



等级:01同志
经验:52
帖子:11
注册:2004/3/27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1878年间为反驳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为系统地阐述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撰写的经典著作。《反杜林论》共分三编,恩格斯在这三编中分别对杜林的错误言论进行批判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的第一编为哲学编,此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对其哲学思想阐述最为充分和完整的论著,是恩格斯在哲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恩格斯的主要哲学著作除了《反杜林论》之外,还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o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首先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了初步的阐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任务就是从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来,并用理论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他认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必须先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及有深广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并认为,辩证的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可避免事,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的发现已充分证明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还批驳了杜林的"原则在先"的错误观点方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其最终的结果,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和历史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恩格斯在该书的哲学编的第四节中,批评了杜林的"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的观点,指出了这种说法的折中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并明确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关于时空等问题,恩格斯在第五节中阐述了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与物质不可分等基本思想。在第六节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一样都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恩格斯还进一步说明了物质的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并对各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作了深入分析。 
在第九节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及其哲学基础即永恒真理论。恩格斯深入地阐述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在第一编的第十节中,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指出平等观也不是永恒真理,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哲学编中,还对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指出自由是以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扩大。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发展的历史。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哲学编的第十二和十三节中集中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针对杜林认为矛盾是荒谬是背理,矛盾只存在于思维的组合中的形而上学观点,恩格斯强调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地解决就是运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客观内容,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种实在的力量。不应将辩证法的矛盾与形式逻辑的矛盾混为一谈。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着重指出了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其形式的多样性。恩格斯还批驳了杜林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观混为一谈的错误思想,对辩证的否定观作了深入的考察,指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又保留,?quot;扬弃",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并指出,不能机械地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更不能简单地套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在此还对唯物辩证法作了恰当的界说,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反杜林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虽然杜林及其思想早已成为历史,该书却因其正面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而闻名于世。阅读该书的哲学编对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思想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所选的是第一编即哲学编的第四、第九、第十三节,其中分别涉及自然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方面的重要的哲学问题。 

四、世界模式论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它的自满自足,它没有任何东西同它并列或在它上面。如果给它加上第二个存在,那就使它成为不是它本来那样的东由,即成为一个更广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或组成部分。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正是通过这入综合的统一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世界概念,而宇宙,就象这个词本身所表明的,被认为是这样一种东西,在它里面万物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杜林先生就是这样说的。在这里首先运用了数学方法:
"任何问题都应当以简单的基本形式,按照公理来解决,正如对待简单的……数学原则一样。"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如果同义反复,即在宾词中简单地重复主词中已经说过的东西,也算是公理的话,那末我们在这里就有了一个最纯粹的公理。杜林先生在主词中告诉我们,存在包罗万象,而他在宾词中则大胆地断定:因此没有任何东西是在这一存在之外的。多么了不起的"创造体系的思想"! 
真是"创造体系的"。我们还读不到六行,杜林先生就借助"我们的统一思想"把存在的唯一性变为它的统一性了。因为一切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存在一旦被思考,就被思考为统一的东西,世界概念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又因为被思考的存在、世界概念是统一的,所以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样,
"只要精神一学会从存在的单一的普遍性中去把握存在,彼岸性就再没有任何地位了"。
这是一个使奥斯特尔利茨和耶拿;凯尼格列茨和色当黯然失色的战役。在我们动员了第一个公理以后,还不到一页,只用了三言两语,我们就已经把整个彼岸性,即上帝、天使军、天堂、地狱和涤罪所连同灵魂不死都废弃了,排除了,消灭了。
我们是怎样从存在的唯一性转到它的统一性的呢?全靠我们 对它的想象。我们一旦把我们的仿佛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去包围存在,唯一的存在就在思想中变成统一的存在,变成思想统一体;因为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最后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第一,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第二,思维,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话,只能把这样一种意识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在这种意识的要素或它们的现实原型中,这个统惶逡郧熬鸵丫嬖诹恕H绻野研⒆幼酆显诓溉槎锏耐骋惶逯校撬霾换嵋虼司统こ鋈橄倮础R虼耍嬖诘耐骋恍裕赜诎汛嬖诶斫馕桓鐾骋惶宓母荩切枰右灾っ鞯模坏倍帕窒壬蛭颐潜Vぃ衔嬖谑峭骋坏亩皇鞘裁戳街匦缘亩鞯氖焙颍薹鞘窍蛭颐撬邓邓鋈说奈拮闱嶂氐囊饧樟恕? 
如果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叙述他的思想过程,那末它就是这样?quot;我从存在开始。因此我思考着存在。关于存在的思想是统一的。但是思维和存在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重合'。因此,在现实中存在也是统一的。因此,任何'彼岸性'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杜林先生这样不加掩饰地说出来,而不用上述那些极端玄 妙的话来款待我们,那末他的意识形态就清楚地表露出来了。企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这正是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所说的最荒唐的热昏的胡话之一。
即使杜林先生的全部论证都是对的,他也没有从唯灵论者那里赢得一寸阵地。唯灵论者简短地回答他说:"我们也认为世界是单一的;只有从我们的特殊世俗的、原罪的观点看来,才有此岸和彼岸之分;全部存在就其本身说来,就是说,在上帝那里,是统一的。"他们将陪着杜林先生到他所喜爱的其他天体上去,指给他看一个或几个天体,说那里没有原罪,所以那里也没有此岸和彼岸的对立,而且世界的统一性就是信仰的要求。
最可笑的是,杜林先生为了用存在的概念去证明上帝不存在,却运用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这种论证法说:"当我们思考着上帝时,我们是把他作为一切完美性的总和来思考的。但是,归入一切完美性的总和的,首先是存在,因为没有存在的东西必然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存在算在上帝的完美性之内。因此上帝一定存在?quot;--杜林先生正是这样论证的:"当我们思考着存在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来思考的。一个概念所包含的东西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存在不是统一的,那末它就不能和它本身的概念相适应;所以它一定是统一的。所以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此等等。
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它们被包含在这种存在的统一性中,而不在任何别的统一性中;一般地断言它们都是存在的,这不仅不能赋予它们其他共同的或非共同的特性,而且暂时排除了对所有这些特性的考虑。只要我们离开存在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这一简单的基本事实,哪怕离开一毫米,这些事物的差别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至于这些差别是否在于一些是白的,另一些是黑的,一些是有生命的,另一些是无生命的,一些是什么此岸的,另一些是什么彼岸的,那我们就不能根据一切事物一律被说成是单纯的存在这一点来决定。 
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末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继续往下看。杜林先生对我们谈到的存在
"不是那种纯粹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和自身等同的、应当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而且实际上仅仅是思想虚无或没有思想的对偶语"。
但是我们立刻就看到,杜林先生的世界的确是从这样一种存在开始的,这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事实上只是思想虚无的对偶语,所以是真正的虚无。只是从这样的存在-虚无,才发展出现在的分化了的、变化多端的、表现为一种发展、一种变易的世界状态;我们只有在懂得了这一点以后,才能够即使在这种永恒的变化下, 
"把握自身等同的无所不包的存在的概念"。
这样,我们现在就有了较高阶段的存在的概念,在这里,它所包含的既有不变,又有变,既有存在,又有变易。达到这点以后,我们就发现:
"属和种,一般地说--一般和特殊,是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理解事物的状态"。
但是这些都是区别质的方法;看过这些以后,我们再往下看:
"和属相对立的,是量的概念,这个量是同种的,其中再没有种的区别";
这就是说,我们从质转到量,而量总是"可测度的"。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一般的有效模式的透彻分析"以及它的"真正批判的观点"同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的粗制品、混乱的东西和热昏的胡话比较一下。我们看到黑格尔的逻辑是从存在开始的---正象杜林先生一样;这种存在表现为一种虚无---也和杜窒壬谎淮诱庵?quot;存在-虚无"过渡到变易,变易的结果就是现有的存在,即存在的比较高、比较充实的形式--完全和杜林先生-样。现有的存在导致质,质导致量---完全和杜林先生一样。为了不遗漏任何要点,杜林先生利用另外一个机会对我们说道:
"人们不管一切量的渐进性;而只是通过质的飞跃从无感觉的领域进入感觉的领域,关于这种飞跃,我们…可以断言,它和同一特性的单纯的渐进有无限的差别。"
这完全是黑格尔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在这里纯粹量的增多或减少,在一定的关节点上就引起质的飞跃,例如在把水加热或冷却的时候,沸点和冰点就是这种关节点,在这种关节点上--在标准压力下--完成了进入新的聚集状态的飞跃,因此,在这里量就转变为质。
我们的研究也力图穷根究底,并且发现杜林的根本性的基本模式的根子原来是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的"热昏的胡话",即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的范畴,照搬严格的老黑格尔?quot;序列",而且几乎没有作任何努力来掩盖这种抄袭!
但是杜林先生并没有因为从被他百般辱骂的先驱者那里剽窃了完整的关于存在的模式论而感到满足,他自己在举出了上述从量到质的飞跃式转变的例子以后,竞若无其事地谈起了马克思:
"例如,<马克思>引证黑格尔关于量转变为质这个混乱的模糊观念,这显得多么滑稽!"
混乱的模糊观念!究竟是谁在这里转变了,究竞是谁在这里显得滑稽,杜林先生?
这样,所有这些漂亮的小玩艺,不仅不是合乎规范地"按公理决定"的,而且是干脆从外面,即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搬来的。此外,在整整一章内甚至没有显露出丝毫的内在联系,因为没有把这种内在联系也从黑格尔那里抄来,结果,一切都成为关于空间和时间、不变和变的毫无内容的玄想。 
黑格尔从存在进到本质,进到辩证法。在这里他研究反思的规定,它们的内在的对立和矛盾,例如正和负,然后就进到因果性或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并以必然性做结束。杜林先生也没有什么不同。黑格尔叫做本质论的东西,杜林先生把它译成"存在的逻辑特性"。但是这种特性首先在于"力的对抗",在于对立。至于矛盾,杜林先生是根本否认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回头来谈。然后,他就转到因果性;从这里再转到必然性。所以,如果杜林先生这样来谈自己: 
"我们不是从笼子里谈哲学",
那末显然他是说:他是在笼子里谈哲学,就是说,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的笼子里谈哲学。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杜林先生在整整五十页内把陈词滥调和玄妙词句的杂拌,一句话,把纯粹的无稽之谈当做关于意识要素的根本性科学提供读者享受,我们绝不想把这些东西的样品都陈列出来。我们只摘引这样一句话:
"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什么是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
这样说来,动物是最抽象的和最纯正的思维者,因为它们的思维从来不会被语言的强制性的干涉弄得模糊不清。的确,从杜林的思想和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些思想是多么不适合于任何语言,而德语又是多么不适合于这些思想。
最后,第四编拯救了我们,这一编除了连篇累牍的糊涂话,至少有时在道德和法方面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捉摸的东西。这一次,我们一开始就被请到别的天体上去旅行:
道德的要素必定"以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在这些生物中,能动的悟性必须自觉地调整以本能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结论,我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但是除此以外,下面的想法始终是一种有益地扩展眼界的思想:我们设想,在其他天体上个人的和公共的生活必须遵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废弃或避开合理地行动的生物的一般的基本规章?quot;
如果在这里例外地,不是在这一章的末尾,而是在开头就提出,杜林的真理也适用于其他一切可能的世界,那末这是有他的充分的理由的。如果先确定了杜林的道德观和正义现适用于一切世界,那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它们的适用性有益地扩展到一切时代。而这里谈的又不折不扣地是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问题。
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到目前为止我们静静地听了杜林先生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等等的所有这些华丽的词句,因为这一问题只有在我们现在所到达的这一点上才能予以解决。在此以前,只需要研究现实哲学的个别论断在多大程度上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就够了;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如果能,那末是哪些产物能这样。当我说人的认识的时候,我并没有侮辱其他天体上的居民的意图(我还没有认识他们的荣幸),而只是因为动物也能够认识,虽然它们的认识绝不是至上的。狗认为它的主人是它的上帝,尽管这个主人可能是最大的无赖。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吗?在我们回答"是"或"不是"以前,我们必须先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个人的思维吗?不会。但是,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如果我现在说,所有这些人(包括未来的人)的这种概括于我的观念中的思维是至上的,是能够认识现存世界的,只要人类足够长久地延续下去,只要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出界限,那末,我只是说了些相当陈腐的而又相当无聊的空话。因为上述思想的最可贵的结论就在于它使得我们对我们现在的认识极不信任,因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杜林先生本人宣布下面这一点是一种必然性:意识,因而也包括思维和认识,都只能表现在一系列的个人中。我们能够说这些个人中的每一个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只是在于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但是,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那末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
换句话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永恒真理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末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已经数出来的无限数这一著名的奇迹。
然而,不正是存在着如此确凿的、以致在我们看来给予任何怀疑都无异是发疯的那种真理吗?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就会饿死,等等,这些不都是这种真理吗?这不就是说,还是存在着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吗?
确实是这样。我们可以按照自古已知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如果有人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那末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所以这些科学也叫做精密科学。然而决不是一切成果都是如此。由于变数的应用以及它的变化被推广于无限小和无限大,以前曾经是如此严格地合乎道德的数学也犯了原罪;它吃了智慧果,这为它开辟了获得最大成就但也造成谬误的道路。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实性的童贞状态一去不复返了;争论的王国渐渐出现了,而且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大多数人进行微分和积分,并不是由于他们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是出于单纯的相信,因为直到现在得出的结果总是正确的。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的情况更糟,而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人们就象处在蜂群之中那样处在种种假说之中。情况也根本不能不是这样。我们在物理学中研究分子的运动,在化学中研究分子的原子构成,如果光波的互相于扰并不是一种虚构,那我们也绝对没有希望在某个时候亲眼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非常罕见了。
地质学的情况还要糟,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所以要挖掘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而所得是极少的。
第二类科学是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在这一领域中,发展着如此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以致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此外,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周围造起茂密的假说之林。为了正确地确定象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这样简单的事实,需要从盖仑到马尔比基之间多么长的一系列中间阶段,我们关于血球的形成知道得多么少,为了比如说确定某种疾病的现象和致病的原因之间的合理联系,我们今天还缺乏多少中间环节!此外还常常有象细胞的发现这样的发现,这种发现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以前生物学上已经确立了的一切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作全面的修正,而且还不得不把这些真理整堆整堆地永远抛弃掉。因此,谁想在这里确立确实是真正的不变的真理,那末他就必须满足于一些陈词滥调,如所有的人必定要死;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都有乳腺等等;他甚至不能说,高等动物是靠胃和肠而不是靠头脑来进行消化的,因为集中于头脑的神经活动对于消化是必不可少的。 。
但是,在第三类科学中,即在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永恒真理的情况还更糟。在有机界中,我们至少是研究这样一些过程的连续系列,这些过程,就我们的直接观察所涉及的范围而言,正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相当有规律地重复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有机体的种总的说来没有变化。相反地,在社会的历史上,自从我们脱离人类的原始状态即所谓石器时代以来,情况的重复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这样的重复,也绝不是在完全同样的状况下发生的。在一切文明民族那里,原始的土地公有制的出现和这种所有制崩溃的形式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落后得多;不仅如此,如果一旦例外地能够认识到某一时代的社会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的内在联系,那末这照例是发生在这些形式已经半衰退和濒于瓦解的时候。因此,在这里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一定的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后果,这些形式只存在于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民族中,而且按其本性来说都是暂时的。因此,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末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除非是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例如,人一般地说不劳动就不能生活,人直到现在大都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如此等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领域,我们最常遇到所谓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等等:宣布二乘二等于四,鸟有啄,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为永恒真理的,只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它们都要求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这时,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料,这位人类的朋友一有机会就向我们声明:一切以往的永恒真理的制造者或多或少都是蠢驴和骗子,全都陷入谬误,犯了错误;但是他们的谬误和他们的错误的存在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而且这证明真理和准确性是存在于他那里;而他这个现在刚出现的预言家,却在提包里带着已经准备好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永恒道德和永恒正义。这一切已经出现过一百次,一千次,奇怪的只是怎么还会有人如此轻信,竞在不是涉及别人而是涉及自己的时候还相信这一点。但是在这里,我们至少还遇到了这样一位预言家,他在别人否认任何个人能提供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时候,照例总是表现出高度的义愤。这样的否认,甚至单纯的怀疑,都是软弱状态、极端紊乱、虚无、比单纯的虚无主义更坏的腐蚀性怀疑、一片混乱以及诸如此类的可爱的东西。象所有的预言家那样,他也没有作批判的科学的研究和判断,而只是直接进行道义上谴责。
我们在上面尽可以举出研究人类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和辩证法;但是在这里,永恒真理的情况也不见得好些。杜林先生把本来意义的辩证法宣布为纯粹的无稽之谈,而已经写成的和现在还在写的关于逻辑的许多书籍充分证明,在这里所播种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也远比有些人所想的要少得多。 
此外,我们决不需要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地都不是最后的。这一阶段已经包括大量的认识材料,并且要求每一个想在任何专业内成为内行的人进行极深刻的专门研究。,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象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末,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即使真正的动机并不象在这里那样是要求承认个人的没有错误。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即使是杜林先生,只要他稍微知道一点正是说明一切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的辩证法的初步知识,他也会知道这一点的。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而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我们且举著名的波义耳定律为例,根据这一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如果雷尼奥是一个现实哲学家,那末他就有义务宣布:波义耳定律是可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根本不是真理,所以是谬误。但是,如果他这样做,他就造成一个比波义耳定律所包含的谬误更大得多的谬误;他的一粟真理也许就消失于谬误的沙丘中;这样他或许就把他的本来正确的结论变为谬误,而与这一谬误相比,波义耳定律就连同附在它上面的少许谬误可以说是真理了。但是雷尼奥是科学家,没有玩弄这样的儿戏,而是继续研究,并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给予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定律的公式。可见,例如物理学上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是这样的。因此,真正科学的著作照例要避免使用象谬误和真理这种教条的道德的说法,而我们在现实哲学这样的著作中却到处可以碰到这些东西,这种著作想强迫我们把空空洞洞的信口胡说当做至上的思维的至上的结论来接受。
但是,天真的读者或许要问,杜林先生在什么地方清楚地说过,他的现实哲学的内容是最后的而且甚至是终极的真理呢?在什么地方吗?例如在我们在第二章中部分地引证的对他自己的体系的颂歌中(第13页)。或者在上面引证的那段话里,他在那里说:道德的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同数学的认识相似的适用性;而且,杜林先生不是断定,从他的真正批判的观点出发,通过他的穷根究底的研究,就可以进到最终的基础,基本的模式,因而就赋予道德的真理以最后的终极性码?如果杜林先生既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他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他只是想说,在渺茫的未来的某个时候能够确立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因而,如果他想大致地、只是更为混乱地说些与"腐蚀性怀疑"和"极端紊乱"相同的东西,那末,"这种喧嚣是为了什么呢?这位先生想要做什么呢?"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末在善和恶的问题上就更没有前进了。这一对立完全早在道德领域中,也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在这里所播种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但是,如果有人提出反驳,说无论如何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如果把善恶混淆起来,那末一切道德都将完结,而每个人都将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除去一切极端玄妙的词句,这也就是杜林先生的意见。但是问题毕竟不是这样简单地解决的。如果事情真的这样简单,那末关于善和恶就根本不会有争论了,每个人都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今天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今天向我们宣扬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呢?首先是由过去的宗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主要地又分成天主教的和新教的道德,其中又分成许多种类,从耶酥天主教的和正统新教的道德,直到松弛的启蒙的道德。和这些道德并列的,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无产阶级的未来的道德,所以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并存的各自起着作用的道德论。哪一种是有真理性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末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这不至少就是永久不变的道德的一部分吗?--这三种道德论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就必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这个戒律是否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绝对不会。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宣扬者想来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
因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在这里没有人怀疑,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道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现在可以去评价杜林先生的自我吹嘘了,他竟在旧的阶级社会中要求在社会革命的前夜把一种永恒的、不以时间和现实变化为转移的道德强加于本来的无阶级的社会!即使假定--这一点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他至少还概略地懂得这种未来社会的结构,情况也是一样。
最后,还有一个"彻底独创的"、但是并不因此不再是"穷根究底的"发现: 
在恶的起源方面?quot;我们认为,在动物构成中存在着具有固有的虚伪性的猫的类型这一事实,同人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性格形态的情况,处于同一阶段… 因此,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除非人们有兴趣在猫或所有肉食动物的存在中也嗅出神秘的东西来"。 
恶就是猫。所以魔鬼没有犄角和马蹄,而有爪子和绿眼睛。当歌德使靡菲斯特斐勒司具有黑狗形象而不是黑猫的形象的时候,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恶就是猫!这是不仅对于一切世界,而且对于猫①也适用的道德

①这里的"对于猫"是双关语,另一层意思是"毫无用处、徒劳无益"--编者注

十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
"这一历史概述<所谓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产生>,在马克思的书中比较起来还算是最好的,如果它除了拄学术的拐杖之外不再拄辩证法的拐杖,或许还要好些。由于缺乏较好的和较明白的方法,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不得不在这里执行催生婆的职务,因它之助,未来便从过去的怀中产生出来。从十六世纪以来通过上述方法实现的个人所有制的消灭,是第一个否定。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否定,它被称为否定的否定,因而被称为'个人所有制'的恢复,但这已经是以土地和劳动资料的公有为基础的高级形式了。既然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公有制',那末这里正表现出黑格尔的更高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矛盾被扬弃,根据这种文字游戏,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存…… 这样,剥夺剥夺者,是历史现实在其外部物质条件中的仿佛自动的产物…… 未必有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会凭着否定的否定这一类黑格尔遁辞的信誉来确信土地和资本公有的必然性…… 其实,马克思观念的泥混沌沌的杂种,并不会使那些知道从黑格尔辩证法这个科学原理能够得出什么,或者不如说一定能得出谬论来的人感到惊奇。对于不熟悉这些把戏的人,应该明确指出,在黑格尔那里,第一个否定是教义问答中的原罪概念,而第二个否定则是引向赎罪的更高的统一的概念。这种从宗教领域中抄袭来的荒唐类比,当然不能成为事实的逻辑的根据…… 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叫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
杜林先生就是这样说的。
总之,马克思不依靠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就无法证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证明建立土地公有制和劳动所创造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必然性;他在根据从宗教中抄袭来的这种荒唐类比创造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未来的社会里,一种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即黑格尔的被扬弃的矛盾的更高的统一,将占统治地位。
我们先把否定的否定撇在一边,来看看"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杜林先生把这叫作"混沌世界",而且他在这里令人惊奇地确实说对了。但是很遗憾,处于这个"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又是杜林先生自己。他在上面由于精通黑格尔的"胡思乱想"的方法而能够毫不费力地确定尚未完成的几卷《资本论》中一定包含些什么,同样地,在这里他也可以不大费力地按照黑格尔来纠正马克思,把马克思只字未提的什么所有制的更高的统一硬加给马克思。
马克思是说:"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但这是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即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他们对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人私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quot;这就是一切。可见,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为了使甚至六岁的儿童也能明白这一点,马克思在第56页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的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并且说:"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些话甚至对杜林先生的黑格尔化的头脑来说,也是足够清楚的了。
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这个混乱的杂种,这种从黑格尔辩证法中一定能得出的谬论,这个混沌世界,这个马克思叫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的深奥的辩证法之谜--这又是杜林先生的自由创造和臆想。据称是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本来有责任提出一个真正的更高的统一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可是由于他作得不合杜林先生的口味,所以杜林先生只得又表现出崇高而尊贵的风格,并且为了完全真理的利益而把他一手制造的东西硬加给马克思。一个绝对不能作哪怕是例外的正确引证的人,自然要对别人的"中国式的博学"表示义愤,这些人总是毫无例外地作正确的引证,但是正是以此来"拙劣地掩盖自己对于每次所引证的作者的全部思想的缺乏理解"。杜林先生是对的。具有伟大风格的历史记述万岁!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出发点总是这样的假定:杜林先生的顽固的错误引证,至少是出自好意,而且,或者是基于他自己的理解上的完全无能,或者是基于具有伟大风格的历史记述所特有的、通常被称为草率马虎的、只凭记亿来引证的习惯。可是好象我们在这里已经达到在杜林先生那里量也转变为质的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第一,马克思书中的这个地方本身就十分清楚,而且同一书中还有其他绝不可能引起任何误解的地方加以补充;第二,不论在上面所引的登载于《补充材料》的对《资本论》的批判中,还是在《批判史》第一版所载的对该书的批判中,杜林先生都没有发现"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这样一个怪物,而只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版中,就是说在三读《资本论》的时候才发现的;在这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修订的第二版中,杜林先生才急需让马克思就未来社会组织发表尽可能荒唐的荒唐意见,以便能够与之对立地更加得意地提出"我在我的《教程》中从经济上和法律上加以概述的经济公社"(他也是这样做的);--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一切,那末就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杜林先生在这里迫使我们几乎作出假定,认为他在这里故意"有益地扩展"--对杜林先生有益地--马克思的思想。
那末,否定的否定在马克思那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在第791页和以后几页上,马克思概述了前五十页中所作的关于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经济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最后结果。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至少在英国,存在过以劳动者私人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里就是剥夺这些直接生产者,即消灭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种消灭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上述的小生产只能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因而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消灭它自己的物质手段。这种消灭,这种从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到社会的集中的生产资料的转化,就构成资本的前史。劳动者一旦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一旦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的剥夺,都要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工艺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共同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共同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quot;
现在我请问读者:辩证法的混乱交织和观念的阿拉伯式花纹在哪里呢?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西这种混乱而错误的观念在哪里呢?为信徒创造的辩证法的奇迹在哪里呢?辩证法的神秘杂货摊和根据黑格尔逻各斯学说的准则复制的交织--据杜林先生说,没有这些东西,马克思就不能自圆其说--在哪里呢?马克思只是历史地证明并在这里简略地概述:正象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必然造成消灭自身、即剥夺小私有者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它同时又是辩证的过程,那末这不是马克思的罪过,尽管这对杜林先生说来可能是非常讨厌的。
马克思只是在作了自己的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之后才继续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否定,是它自己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而造成的。这是否定的否定"等等(如上面引证过的)。
因此,当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否定的否定时,他并没有想到要以此来证明这一过程是历史地必然的。相反地,他历史地证明了这一过程部分确已实现,部分还一定会实现以后;他才指出,这还是一个按一定的辩证规律完成的过程。这就是一切。由此可见,杜林先生断定,否定的否定不得不在这里执行助产婆的职务,因它之助,未来便从过去的怀中产生出来,或者断定,马克思要求人们凭着否定的否定的信誉来确信土地和资本的公有(这种公有本身是杜林所说的"见诸形体的矛盾")的必然性;这些论断又都是杜林先生的纯粹的捏造。 
正如人们可以把形式逻辑或初等数学狭隘地理解为单纯证明的工具一样,杜林先生把辩证法也看成这样的工具,这是对辩证法的本性根本不了解。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法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更高超得多罢了;而且,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初等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在这里,单纯的证明同这一方法在新的研究领域中多方面的运用相比较,肯定退居次要地位。但是高等数学中的几乎所有的证明,从微分学的最初的一些证明起,从初等数学的观点看来严格地说都是错误的。如果象在这那样,要用形式逻辑去证明辩证法领域中所获得的结果,那末情况也不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对于一个象杜林先生这样愚蠢的形而上学者说来,企图仅仅用辩证法向他证明什么东西,那就正象莱布尼茨和他的学生向当时的数学家证明微积分定理一样,是白费气力的。微分在这些数学家身上引起的痉挛,正象否定的否定在杜林先生身上引起的痉挛一样,此外,在否定的否定中,我们将会看到,微分也起一定的作用。这些先生们,凡是当时还没有死去的,最后都嘟嘟哝哝地让步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说服,而是因为它所得到的结果总是正确的。杜林先生,如他自己所说的,现在才四十多岁,如果他长寿--我们祝他长寿,那末他也会有同样的经历。
这个可怕的否定的否定使得杜林先生的生活如此烦恼,它在杜林先生看来,就象基督教中的亵渎圣灵罪一样,起着不可饶恕的犯罪的作用,那末它究竞是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每日每地都在发生的过程,一旦清除了旧唯心主义哲学盖在它上面而且由杜林先生一类无可救药的形而上学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继续盖在它上面的神秘的垃圾,它是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够理解的。我们以大麦粒为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酿制,然后被消费。但是,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末它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了的否定的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是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谷类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一百年以前的一样。如果我们以一种可塑性的观赏植物为例,如大丽花或兰花,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末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提高了这种完善化。--象在大麦粒那里一样,这种过程也在大多数昆虫中,例如在蝴蝶中发生。蝴蝶通过卵的否定从卵中产生出来,经过各种变化而达到性的成熟,交尾并且又被否定,就是说,一旦繁殖过程完成而且雌蝴蝶产了很多卵,它们就死亡了。至了其他植物和动物,这个过程的完成并不是这样简单,它们在死亡以前,不只是一次而且是多次地结子、产卵或生育后代,但是在这里,这对我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在这里,我们只是要说明,否定的否定真实地发生于有机界的两大界中。其次,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起初,由于液态物质冷却而产生的原始地壳,经过海洋、气象和大气化学的作用而碎裂,这些碎块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海底的局部隆出海面,又使这种最初的地层的一部分再次经受雨水、四季变化的温度、大气中的氧和碳酸的作用;从地心冲破地层爆发出来的、然后再冷却的熔岩也经受同样的作用。这样,在几万万年间,新的地层不断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毁坏,又变为构成新地层的材料。但是结果是十分积极的:造成了由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混合而成的、机研粉末状的土壤,这就使得极其丰富的和各式各样的植物可能生长起来。
在数学上也是一样。我们试取任何一个代数数,例如a,如果我们否定它,我们就得到-a(负a)。如果我们否定这一否定,以-a乘-a,那末我们就得到十a2,就是说,得出了原来的正数,但是已经处在更高的阶段,即二次幂的阶段。至于我们可以通过把a自乘得出a2的办法得到同样的a2,在这里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种被否定了的否定如此牢固地存在于a2中,使得a2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两个平方根,即十a和一a。要摆脱被否定了的否定,摆脱平方中所包含的负根,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在二次方程式中已经具有极其明显的意义。--在高等分析中,即在杜林先生自己称为数学的最高运算而在普通人的语言中称为微积分?quot;求无限小总和的运算"中,否定的否定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计算方式是怎样实现的呢?例如,我在某一课题中有两个变数x和y,两者之中有一个变化,另一个也按照条件所规定的关系同时变化。微分x和y,就是说,我把x和y当作无限小,使得它们同任何一个无论怎样小的实数比起来都趋于消失,使得x和y除了它们那种没有任何所谓物质基础的相互关系,即除了没有任何数量的数量关系,就什么也没有剩下。所以dy/dx,即x和y的两个微分之间的关系=0/0,可是这0/0是y/x的表现。我只附带指出,两个已经消失的数的这种关系,它们消失的确定的时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可能妨碍我们,正象它差不多二百年来根本没有妨碍过数学一样。那末我不是除了否定x和y之外就什么也没有做吗?但是,我不是象形而上学者否定它们那样,否定了它们,就不再顾及它们了,而是根据适合于条件的方式否定了它们。这样,我就在我面前的公式或方程式中得到了x和y的否定来代替x和y,即dx和dy。现在我继续运算这些公式,把dx和dy当做实数--虽然是服从某些特殊规律的数,并且在某一点上我否定了否定,就是说,我把微分式加以积分,于是又重新得到实数x和y来代替dx和dy,这样,我并不是又回到出发点,而是由此解决了普通的几何和代数也许碰得头破血流也无法解决的课题。
在历史方面的情形也没有两样。一切文明民族都是油恋毓兄瓶嫉摹T谝丫艘欢?脑冀锥蔚囊磺忻褡迥抢铮庵止兄圃谂┮档姆⒄菇讨斜涑缮蔫滂簟K环铣环穸?嘶蚨袒虺さ闹屑浣锥沃笞湮接兄啤5窃谕恋厮接兄票旧硭贾碌慕细叩呐┮捣⒄菇锥紊希接兄朴址垂闯晌蔫滂?-目前小土地占有制和大土地占有制方面的情况就是这样。因此就必然地产生出把私有制同样地加以否定并把它重新变为公有制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并不是要恢复原始的公有制,而是要建立高级得多、发达得多的公共占有形式,它远不会成为生产的障碍,相反地将第一次使生产摆脱桎梏;并且将使现代化学上的发现和力学上的发明在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或者再举一个例子。古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作为这样的唯物主义,它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但是,弄清这个问题的那种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这样,旧唯物主义就被唯心主义否定了。但是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唯心主义也站不住脚了,它被现代唯物主义所否定。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现,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因此,哲学在这里?quot;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因此,在杜林先生只看到"文字游戏"的地方,只要比较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现实的内容。
最后,甚至卢梭的平等说(杜林的平等说只是它的贫乏的和歪曲的复写)没有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来执行助产婆的职务,也不能建立起来--而这还是黑格尔诞生前几乎二十年的事。卢梭的学说远没有因此而觉得可耻,它在自己的最初的阐述中,几乎是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辩证起源的印记展示出来。人在自然和野蛮状态中是平等的;由于卢梭已经把语言看做自然状态的伪造,所以他完全有理由把同一物种范围所及的兽类的平等也加到这些兽人的身上,近来海克尔在分类中把这种兽人假定为此Alali--没有语言的原始人。但是这些彼此平等的兽人有一种比其他兽类优越的特性,这就是趋于完善化的能力,即往前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成了不平等的原因。因此,卢梭把不平等的产生看做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对抗性的,它同时又是一种退步。
"以后的<越过原始状态的>一切进步同样是表面上走向个人完善化而实际上走向类的没落的步骤…… 金属加工和农业是两种技艺,它们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革命<把原始森林变为耕地,但是也由于私有制而引起了贫困和奴役>。使人文明起来并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毁灭自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是整个国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这些国君必然成为人民的压迫者,而且他们把压迫加重到这样的地步,使得登蜂造极的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自己的反面,成为平等的原因:在暴君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大家都等于零。
"这里是不平等的极限,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点,它和我们所由出发之点相遇:在这里一切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恰恰什么都不是,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以外再没有别的法律。"但是暴君只有当他拥有暴力的时候才是君主,因此当人?quot;驱逐他的时候,他是不能抱怨暴力的…… 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正确的自然进程前进"。
这样,不平等又童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所拥有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的否定。
因此,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因此,如果说在1754年卢梭还不能说黑格尔行话,那末,无论如何他在黑格尔诞生前十六年就已经深深地被黑格尔瘟疫、矛盾辩证法、逻各斯学说、神学逻辑等等所侵蚀。当杜林先生为了把卢梭的平等学说肤浅化而摆弄他的两个常胜的男人的时候,他已经倒在一个斜坡上,无可挽救地滑进否定的否定的怀抱。那种盛行两个男人的平等并且被描绘成理想状态的状态,在《哲学教程》第271页上被称为"原始状态"。根据第279页,这种原始状态必然为"掠夺制度"所消灭--第一个否定。但是,多亏现实哲学,我们现在才进到这样一步:我们废除掠夺制度,而代之以杜林先生发明的、以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公社--否定的否定,高级阶段的平等。杜林先生躬亲犯下否定的否定的滔天罪行,这是一个有趣的、有益地扩展眼界的场面!
那末,否定的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在地质学、数学、历史和哲学中起着作用;就是杜林先生自己,虽然他百般反对和抗拒,也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遵循着这一规律。不言而喻,例如,关于大麦粒从发芽起到结了实的植株逐渐死亡的特殊发展过程,如果我说,这是否定的否定,那末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积分也是否定的否定,所以,我如果限于这种一般的论断,那只会肯定这样一个谬论:大麦植株的生活过程就是积分,或者,如果愿意的话,也是社会主义。但是,这正是形而上学者经常归咎于辩证法的东西。当我谈到所有这些过程,说它们是否定的否定的时候,我是用这一运动规律来概括所有这些过程,正因为如此,我没有去注意每一个个别的特殊过程的特点。而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但是,现在有人会提出反驳,说这里所实现的否定根本不是真正的否定:如果我把大麦粒磨碎,我也就否定了大麦粒;如果我把昆虫踩死,我也就否定了昆虫;如果我把正数a涂掉,我也就否定了正数a,如此等等。或者,我说玫瑰不是玫瑰,我就把玫瑰是玫瑰这句话否定了;如果我又否定这一否定,并且说玫瑰终究还是玫瑰,这样能得出什么结果来呢?--这些反驳其实就是形而上学者反对辩证法的主要论据,它们同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完全合拍。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斯宾诺莎早已说过:0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即任何的限制或规定同时就是否定。再说,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我不仅应当否定,而且还应当重新扬弃这个否定。因此,我做第一个否定的时候,就必须做得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怎样做呢?这就要依每一种情况的特殊性质而定。如果我磨碎了大麦粒,如果我踩死了昆虫,那末我虽然完成了第一个动作,却使第二个动作成为不可能了。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微积分中的否定不同于从负根得出正的乘方时的否定。这一点和其他一切一样,是应该学习的。仅仅知道大麦植株和微积分属于否定的否定,既不能把大麦种好,也不能进行微分和积分,正如仅仅知道靠弦的长短粗细来定音的规律还不能演奏提琴一样。--很明显,如果把否定的否定当作儿戏:先写上a,然后又涂掉,或者先说玫瑰是玫瑰,然后又说玫瑰不是玫瑰,那末,除了做这种无聊事情的人的愚蠢以外,什么结果也得不到。可是形而上学者却要我们确信,如果我们要实现否定的否定,那末这就是正确的方式。 
因此,把我们弄得莫名其妙的不是别人,又是杜林先生,他说什么否定的否定是黑格尔发明的、从宗教领域中抄袭来的、按照原罪和赎罪的故事作出的荒唐类比。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象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否定的否定这个规律在自然界和历史中起着作用,而在它被认识以前,它也在我们头脑中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个规律只是被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表述出来而已。如果杜林先生愿意自己悄悄地干这件事,而只是不能容忍这个名称,那末他可以找出一个更好的名称来。但是,如果他想从思维中排除这件事,那末请他先把它从自然界和历史中排除出去,并请他发明一种数学,在那里,一a×一a不等于十a的平方,而微分和积分则在严刑恐吓下被禁止使用。
-------------------------------------------
2004/4/4 10:47:26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0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