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丁,原名威廉·比尔·辛顿(William Bill Hinton),韩丁是他为自己起的中国名字。韩丁1919年2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是个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韩丁在学生年代即思想进步,追求真理,他十七岁时开始只身周游世界,一路靠打杂工为生,并曾从事记者生涯。韩丁在大学毕业后深受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和姐姐激进思想的影响,从一个非暴力主义者转变为马列主义者。他在20世纪40年代曾多次来到中国,1945年在重庆曾会见正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1947年他作为联合国救济与重建总署的技术人员,在河北省冀县帮助中国解放区培养第一代农机人员。同年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大学(范文澜任校长,地址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教授英语。1948年春,他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北方大学教职员工潞城县张庄村土改工作队,将所见所闻写成了1000多页的调查笔记。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帮助中国培训农业经济技术人员。1953年回国后,1966年出版了《翻身》一书,具体地介绍了张庄村土地改革运动的情况。韩丁把张庄称作是他的“第二故乡”。1971年4月,韩丁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再次来中国访问,他花费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曾先后5次会见周恩来,细心考察了高碑店二七车辆厂(5周)和清华、北大两所大学(18天)的文化大革命情况,并访问了大寨。1972年回国。1975年韩丁携全家再次访问中国,重点考察张庄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和文化大革命情况。他花费了近十个月的时间,于1977年、1978年、1980年和1982年,四次采访了张庄村。回国后,于1983年出版了《深翻》一书。《翻身》和《深翻》这两部纪实文学巨著,近200万言。韩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全面论述和分析了张庄村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82年实行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几十年中,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全过程以及社会情况的变化。韩丁是完全赞赏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英明正确的战略决策的。韩丁2004年5月15日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克市,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