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历史的反思 8 为何那篇报道和评论会引起强烈反响?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543
 帖子主题:为何那篇报道和评论会引起强烈反响?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实言



等级:17同志
经验:2418
帖子:643
注册:2005/1/11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为何那篇报道和评论会引起强烈反响?
为何那篇报道和评论会引起强烈反响?
真诚
由已退休研究员李振城撰写的评论《人民公社的周家庄模式给予人们的启示》(附件:《今晚报》记者孙玉松的采访报道《存活51年的周家庄人民公社  没有一个外出打工者》),于2009年3月6日经毛泽东旗帜和乌有之乡上网后,立即受到不少网站的班主、博客和海内外读者的关注,纷纷予以全文转载或下载转发给朋友们传看。一些读者还立即用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电话向作者表达了内心的惊喜感言。
一、不少大网站和众多中小网站纷纷予以全文转载
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中华网—中华论坛、环球网—环球论坛、凤凰网论坛—国家历史、中国战略网—中国战略论坛、中青网—中青论坛、中国改革论坛、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新浪网博客论坛、网易博客论坛、星座领肮--中国战略博客、纵横天下—铁血社区、谓网--新文化新中国论坛和工农之声、十月道路、杂谈园地、AC四月青年社区、搜狗说吧等数十家大小网站都全文转载了《人民公社的周家庄模式给予人们的启示》这篇评论;除人民网、凤凰网外,都附加转载了《存活51年的周家庄人民公社  没有一个外出打工者》这篇报道。
博客日报重点摘登了如下的评论:
▲这种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起改革开放后受到“精英”大肆吹捧的那种分田单干的体制,显然优越得多。
     在周家庄乡,有一套精细科学的管理规章,能够使社员们心悦诚服。它并不限制人们单干和外出经商闯荡。然而,百分之九十五的社员却是心甘情愿地听从乡社的安排管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被反复宣传的小岗村农民为了分田单干而按手印,周家庄乡绝大多数社员则于1982年为维护公有制集体经济、拒绝分田单干而按了手印。中央文件中说,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既要坚定不移地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可是在媒体舆论和实际行动上,为什么会出现一手硬、另一手软,对周家庄乡社员为维护公有制集体经济而按手印的壮举置之不理呢?出现严重“三农”问题和新“三座大山”的根子是不是就在这里?
▲看了《今晚报》记者孙玉松采访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的报道后,令人兴奋不已。51年的史实表明,人民公社仍然是通往共产主义天堂的金桥,人民公社的创新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人民公社当作“大锅饭”、“穷过渡”的极左举措,进行彻底批判和丑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违反历史辩证法的,是完全错误的,是极其有害的。人民公社的创新模式和鞍钢宪法的创新模式,是真正由中国人民自己首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显著标志,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福音,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容嘲弄的。嘲弄历史者,是一种有违科学、既损人又害己的行为,终将要被历史所嘲弄。在有13000余人口的周家庄乡,具有比周边分田单干村庄更兴旺发达的生产力,具有可观的集体积累,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厚实根基。全乡没有一个外出打工者,不受外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致命性影响,社员安居乐业,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皆有所依,不存在令人破败之痛的“三农”问题,没有新“三座大山”的后顾之忧。
凤凰网在全文转载评论时还突出地加登了如下一段评论:
▲周家莊鄉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夠存活勃興,主要是由於有一個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的路線,能夠自覺地抵制各種陰風濁流干擾的領導班子和穩定的骨幹隊伍,因而能夠從本鄉鎮實情和窮苦社員家庭生存致富利益出發,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使人民公社的具體制度不斷地得到創新。在分田單幹風潮猛烈襲來和各種指令壓下來時,他們根據以往的成功經驗和有利條件,組織全體社員深入開展大討論,使絕大多數社員群眾確認,只有堅持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點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才能救中國,只有維護公有制集體經濟的絕對優勢地位、並使人民公社各種具體規章得到創新,才能確保全體社員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免遭國際金融危機和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打擊,防止出現“三農”問題和新“三座大山”問題,全體社員群眾才能安居樂業,和諧幸福。
在同一版面上,凤凰网还附加转戟了如下的图文:
最後的人民公社----周家莊(多圖) (2009-01-15 21:54:39) 
   416d34e7g6085d135f7a0&696.jpg (62.08 KB)

2009-3-16 21:37
今天各大網站幾乎都刊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最後的人民公社分紅》,講述的是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鄉為村民年終發錢的事。
    周家莊所在的晉州市隸屬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距離石家莊50公里,是唐代名相魏徵的故鄉。
周家莊自1949年創辦互助組,1951年組建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至今,始終堅持實行合作社、生產隊兩級所有管理的體制未變,距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
在周家莊,合作社對生產隊(即村)實行包工、包產、包成本、超獎減罰的“三包一獎”責任制;生產隊對社員實行“勞動定額”崗位責任制。合作社實行統一種植計劃、統一購置生產資料、大型機械、統一耕種收穫、統一技術、統一資訊、統一銷售、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的“八統一”;社員勞動實行定工序、定人員、定數量、定品質、定時間、按定額,然後核計工分的“六定”措施。
在周家莊,所有的生產隊社員、社辦企業工人,甚至就連公社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也都是農民身份,他們全都沒有月工資、沒有節假日(除春節10天外,一年上班355天),年終與社員一起分紅。
相對於華西等富裕農村來說,周家莊算不上很富裕,但是這裡的農民卻享受著很多農村所沒有的養老津貼、五保待遇、醫療保險、大病補助、水費電費補助、民建公助統一興建住宅樓等十一項福利待遇。用周家莊人的話來講,在周家莊沒有貧困戶、沒有暴發戶,我們不讓一人掉隊,也不讓一人受罪。
也許是魏徵故里的緣故吧,周家莊的廉政建設堅如磐石:幹部不得從事第二職業;接待領導,清茶一杯,不擺水果、香煙;招待賓客,食堂就餐,家常便飯,飯後付款;外出開會,不報銷飯費;公社幹部不吃生產隊特產,生產隊幹部從不招待公社幹部;幹部下基層、到城裏不派公車,要騎自行車;甚至就連上級獎勵給公社幹部的獎金,他們也不能拿,要留給集體。
經過60年的發展,到2007年底,周家莊全社12950人,人均生活水準6338元,集體公共積累27991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68倍和55倍,人均收入高於當地水準。
     當然,今天的“周家莊人民公社”並不等同於過去傳統體制下的人民公社,周家莊人也在尋求變革,他們也在尋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提高社員積極性的辦法;周家莊人也在試圖改變人民公社的單一經濟結構,創辦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業。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周家莊並不是人民公社的“活化石”,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驗田”。

   416d34e7g6085d40416a3&690.gif (33.24 KB)

2009-3-16 21:37
周家莊人在集體從事農業生產
   416d34e7g6085d56a7412&697.gif (71.37 KB)

2009-3-16 21:44
周家莊人創辦的良種奶牛場
   416d34e7g6085d7879d74&692.jpg (36.71 KB)

2009-3-16 21:37
             周家莊的人民公社大食堂
   416d34e7g6085d9763c23&693.jpg (53.48 KB)

2009-3-16 21:37
               周家莊的農民文化宮
   416d34e7g700d62c5db71&694.gif (24.51 KB)

2009-3-16 21:37
         一個普通的周家莊農民家庭
   416d34e7g700d62e2c7a4&695.gif (35.24 KB)

2009-3-16 21:37
            安享晚年的周家莊老人

常山夜話  地址:http://blog.sina.com.cn/changshanzhizi
二、不少读者向作者表达了内心的惊喜感言
天津读者孙先生在当晚给作者发的电子邮件和短信中说,恰在新中国60周年和面临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表,“这篇文章太及时、太好了”。
未曾相识的海外高先生当晚给作者发的电子邮件中说,“看到国内许许多多良心学者在舆论的边缘坚持宣传毛泽东思想, 为人民鼓与呼, 甚为钦佩!” 反观我们的某些党和政府的官员,“ 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 始终不醒, 令人悲哀。 我们这些海外游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向您致敬!”他在第二次发给作者的邮件中还说,“我们应该反思了。不应该把许多好的东西改掉。毛泽东时代的基本社会制度, 是优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制度的, 尽管有需要完善之处,但不应该全盘否定。”
新加坡华侨彭先生在邮件中向作者表达了肺腑之言:
【李先生,我冒昧给您写信。非常惊喜获悉中国国内还有坚持‘人民公社’的乡村,说明社会主义还有希望!”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很向往社会主义,1986年曾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可是在京期间,看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大部分人都变得如此“可恶”、“可憎”!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理应是“最亲爱的人”啊!
     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有两种思想不能抛弃,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民族五千来的宝贵遗产。当然,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必然有糟粕,不应全部传承。但其精华却是先人的智慧结晶;而毛泽东思想更了不得,他可以把人类的一切兽性作彻底的改造,成为新人类!这是何等的宝贵啊!】
     另一读者在给作者的邮件中说:“任何人民的力量都是宝贵的。而人民的团结的力量尤为可贵。看到维护人民公社竟然也需要按手印,很感慨;相比小岗村的‘手印’,周家庄的‘手印’才是真正有历史厚重感的,才是真正需要有勇气的。为自己谋福利需要勇气,还是为集体谋福利更需要勇气?当然是后者!自私自利是不需要教导和鼓励的,连畜牲都能做到。记得南街村中学有幅标语:‘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中国现在缺少的,不正是有集体主义信念的‘傻瓜’吗?”
求是杂志社的扬编辑在给作者的邮件中说,周家庄乡人民公社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经验”。
清华大学李定凯教授在给作者的电子邮件中说:
【您的文章《人民公社的周家庄模式给予人们的启示》写得太好了,有事实,有分析,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我从毛泽东旗帜网上看到后,便立刻下载下来,转发给了我的同事和清华学生求是学会的部分会员。学生们反应强烈,认为对他们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全貌很有帮助。
下面是我转发您的文章时写的两段话:
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尽管周家庄乡(人民公社)是个非常非常少有的幸运儿。正如周家庄乡的老顾问说的那样,“事在人为”很重要。如果能为而不为,就是懒汉和懦夫,或者是变节者。1978年的时候,在全国的人民公社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如果它们都能像周家庄那样坚持下来,中国农村今天的面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不幸的是,他们都被“折腾”解散了。
我记得大概1980年左右,我们系原党委书记蒋企英(那时他已经下台了)在一次学习会上讲他的家乡江苏省武进县农村的情况。他说,他家乡来的亲戚反映,武进的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好,集体农业也不错,多数群众不愿意分田到户,还想维持集体,但是上级就是下死命令要分田到户。蒋企英很彷徨,在会上嗫嚅着发问,这样做究竟对不对?一时会场里无人吭声。我是一个炮筒子,当时憋不住,就说了两个字:“不对!”过后还是无人吭声,就岔到别的话题上去了。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至今我仍然坚持认为:不对!
以上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点感想。】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在给作者的电子邮件中说:“看了孙玉松记者的报道,感到十分振奋,十分感慨。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仍然有不少地方继续坚持集体化的道路,致力于改善管理,改善经营,走出了一条避免两极分化、确保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他们是真正的新时代的英雄,是中国农民的骄傲,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脊梁,是对私有化的最有力的批判。虽然它们现在还只是星星之火,但人们会从这里看到中国的希望,看到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历史总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民公社的周家庄模式给予人们的启示》一文的作者在给新加坡读者彭先生的复信中说:
【看到你的热情洋溢、意蕴深刻的来信,确实令人鼓舞。我一定把你和其他读者的先进思想信息转告大家,让人们都来分享这份革命情感给大家带来的喜悦。
乌云难遮真理光,火炼真金更闪亮;喜看少壮明真理,更盼攀登不间断。看到新一代革命接班人正在茁壮成长,我们老一辈就可以放宽心了。
开辟未来多险关,要学大圣炼成钢;顶天立地战恶浪,胜利凯歌大家唱。只要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凯歌唱遍全球的那一天是必定会来到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史车轮仍然在滚滚向前推进。任何阻挡它前进的逆向势力,终究是要被人民群众的力量清除掉的。老一辈革命者把希望寄托于年轻人,希望他们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把革命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胜利终将属于勇攀真理高峰、勇挑革命重担的人们!
真诚 
2009年3月13日
-------------------------------------------
实言
2009/3/20 12:24:28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为何那篇报道和评论会引起强烈反响?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6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