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桑尼出版社同时出版了两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著作:布拉德利·麦克唐纳(Bradley J.Macdonald)的《践行马克思:一种活传统的当代交流》(Performing Marx:Contemporary Negotiations Of a Living Tradition)与马赛厄斯·弗里奇(Matthias Fritsch)的《记忆的承诺》。前一部著作在马克思本人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理论背景下,探讨了作为一种活传统的马克思思想如何建设性地向当代开放。后一部著作立足于不正义记忆与正义记忆问题,检视本雅明在对俄国与德国的革命失望后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述,并考察德里达在苏联崩溃后对马克思的“弥赛亚式”的继承,从而开放和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及其历史哲学。
依照传统的分析,是否坚持激进的革命立场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程度。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拉克劳式的后马克思主义则不考虑甚至要求悬置相应的价值判断。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十分复杂。至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在运用话语分析方面已越来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柯亨的专文《投掷第一块石头:谁可以、谁不可以谴责恐怖主义分子?》以及2005年墨菲出版的新著《论政治》(On the Politics)分别见证了这一动向。西蒙·托米(Simon Tormey)和朱尔斯·汤申德(Jules Townshend)在2006年的新著《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家》中,将卡斯托里亚迪斯列为第一位重要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以论述,以表明后马克思主义与左派传统的内在一致性。其实,就连自称是自由派马克思主义者的格拉斯,也高度推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在一篇《谈论马克思的十条理由》的文章中,他从十个方面阐发了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原创性的阶级社会理论、实践及变革的世界观、异化劳动理论、《资本论》的划时代贡献、商品拜物教理论、阶级分析理论及其社会历史观、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人道主义及自由王国理论、人类解放论及其对道德、法律及文化活动的全方位渗透、本文性与时代性的内在统一。
近年来,民粹主义在全球特别是在欧美、俄罗斯以及拉美地区复活,民粹主义也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探讨的主题。齐泽克与拉克劳则在2006年展开了一场争论。在2005年出版的《论民粹主义理性》中,拉克劳认为民粹主义表征了政治的本质,应当被看成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因而激进主义或解放政治在不主张革命的前提下推进的“特殊议程”是可行的。但齐泽克指出,“后政治”的兴起使得政治被还原为冲突性利益的理性管理,民粹主义也蜕变为“后政治之内在的影子翻版”,民粹主义因其构成性的神秘化倾向从而不可能成为解放政治复兴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沉湎于“特殊议程”而遗忘普遍革命。拉克劳的反驳认为,一切涉及权力的话语之密切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一切政治认同都是民粹主义的。通过强调权力话语的内在性,拉克劳提出了“立场战争”(a war of position),并批评了齐泽克式的极左主义,认为齐泽克需要的解放主体不是民粹主义的人民,也不是马克思所谓的无产阶级,而是“火星人”。这场争论虽然只是争论者的独白,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却是真实且急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