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必须努力学懂弄通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实践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 8 用延安精神建校育人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490
 帖子主题:用延安精神建校育人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铁梅



等级:04同志
经验:491
帖子:161
注册:2004/1/30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用延安精神建校育人
文/延安师范附属小学
        始建于1963年的延安师范附属小学,隶属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延安师范学校(原名鲁迅
师范学校),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位于延安城区北关街,与地处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隔
河相望。多年来,为了实现“强化管理、从严治校、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办学目标,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勤奋求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将延安精神教育引入到德育工作中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为载体,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从而走出了一条依靠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环境育人、传统育人的富有特色的新路子。2002年6月,我校领导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座谈会,并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10月,我校的研究课题《开发课程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延安精神进校园实践与研究》,通过市教研室、省教科所的鉴定验收。鉴定组认为,该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成果价值不仅在本市有推广价值,而且对省内外兄弟学校在新形势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也无疑具有一定借鉴作用。这个月我校总结延安精神进校园的材料《薪火传递育英才》在西北地区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联席会上交流,在延安教育(2002)第三期发表。这个材料还被省教育厅教研室、省教科所评为论文一等奖,2003年又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向全国德育工作会议推荐的大会经验材料。
        关于怎样使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把延安精神做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革命传统教育和新时期的学校德
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有3点。
        一、首先是要提高思想认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逐步加大。针对目前德育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我校为了切实完成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有关精神,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展开认真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最终形成共识,明确了“用延安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思路。
    我们认为,要想有效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避免以往的生硬说教、婆婆妈妈、板起面孔训人,就必须找准思想教育
的切入点,依托革命圣地政治思想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延安精神教育。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
精神财富,是我们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
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我校教职员工的心目中,延安,不仅用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创造了推动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法宝。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用延安精神武装新一代人的思想头脑,社会主义的旗帜才不会动摇。
        有了明确的思想认识,学校开始探索以延安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
        二、关键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走出去。参观革命旧址,祭扫“四八”烈士陵园,参观《为人民服务》讲话台革命纪念馆,了解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战斗、学习和生活情况,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请进来与革命旧址、纪念馆结成文明共建单位,请老红军、老八路、驻延部队的指战员、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的讲解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回忆革命历史,宣讲革命传统,让体现延安精神的具体事迹深深地烙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动力。
      送出去。成立“小小讲解团”和“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团”,使学生在充分了解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1992年在各旧址讲解员的精心辅导下,我校组建了由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人数常年保持在三四十人的“革命旧址小小讲解团”,利用节假日到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枣园等革命旧址义务为游客导游讲解。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国内外游人的普遍赞誉,全国各地的信函纷至沓来。前年6月,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通过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要求把此项活动制成专题片,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栏目先后5次对我校“小小讲解团”的活动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制作组对我校的4名小讲解员进行专门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三秦都市报、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等许多新闻媒体,对我校这一活动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延安师范学校、延安电视台、延安市教育局,分别为我校录制了《小小讲解团》、《沃土新蕾》《继走红军长征路,争做圣地好儿童》、《在圣地的摇篮里成长》4个专题片,先后在延安电视台播出。其中《在圣地的摇篮里成长》专题片,直接交送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报》于2000年3月30日、2001年7月1日分别以《小教师、大课堂》和《宝塔山下宣传员》为题,对宣讲延安精神的“小小讲解团”报道评价说:“延安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身上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必将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今,第一批小讲解员们已经跨进了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中,接替他们的,是在校的更小的同学。我们学校将“小小讲解团”义务宣讲革命传统的工作已经坚持了10多年。前年5月 18日延安日报以《小小讲解团十年风雨路》为题目,对小小讲解团10年来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I0年来,讲解团共接待国内外旅游团体4000多个,听取讲解的观众达门万人之多,每一位小讲解员都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又深刻的印象。如今,我们在‘小小讲解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延安精神小小宣讲团”,他们不仅能讲,还能唱、能演。每年暑假,我们在枣园。杨家岭旧址分别进行专场演出,邀请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市委党校等有关单位的领导观看指导。我们小小宣讲团还应邀赴华东5省宣讲演出,向外宣传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在祖国各地发扬光大。
    寓教于乐。为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化,我们将思想教育
和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课融为一体,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寓教于乐,在实践中达到使学生灵魂净化和品格
养成的教育目的。一是学延安精神。在组织学生参观、听讲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读有关革命传统的书,掌握延安精神的精髓。学校专门编印了《学习革命传统,了解圣地延安》的小册子,让学生广泛地学习革命传统,认识延安精神。二是讲延安精神。除了成立“小小讲解团”外,学校还举行故事会、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让学生在学习了解、消化吸收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把延安精神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传达至更多学生的心中。三是写延安精神。让学生把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感受和心得体会,以日记。周记、作文、循环练笔等形式写出来,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又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语文能力。四是画延安精神。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想象并描绘延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五是唱延安精神。举办歌咏比赛,传唱革命歌曲,铭记革命传统。六是演延安精神。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反映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精神。“学”、“讲”。“写”、“画”、“唱”、“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在亲身实践和参与中达到思想境界的提高和世界观的初步确定。除此而外,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展板、壁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德育工作的阵地。
    三、还要有鲜明的特点。
    在开展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中,我们注重工作的有序性和实效性,将德育工作搞得有始有终,即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有声有色,即不走过场,不虚张声势,而是将这一育人之道落在实处,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有很有据,即注重理论的科学性,权威性;有理有趣,避免生硬说教;婆婆妈妈,讲求生动趣味,新鲜活泼。这就要求延安精神教育有鲜明的特点。
    1.为了让延安精神真正走进校园,我们在思路上始终注重一个“新”字。新,是指形式的新。在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形式的创新,使学生喜闻乐见,愉快受教。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建的争取革命胜利的精神法宝。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培养“四有”新人,必须要以新颖、形象、生动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否则就会生硬呆板,事倍功半,落人俗套。
    2.为了让延安精神真正走进校园,我们在方法上始终突出一个“活”字。活,是指这一活动的灵活多样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要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都应积极有效地开展延安精神教育。我们必须结合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在活泼、活跃、灵活、鲜活上下功夫。一次野炊,一次军训,一次班队活动,一次运动会,都是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机会,都可渗透延安精神教育的内容。
    3.为了让延安精神真正走进校园,我们在工作上始终抓住一个“实”字。实,是要将延安精神的教育活动落在实
处,力争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10多年来,我校累计召开主题(班)队会140余次,学生举办手抄报5000余份,展出的展板60余块,橱窗、专栏1000余期,演讲、诗歌朗诵、故事会30余次,歌咏比赛10余次,使延安精神教育有名有实。
    4.为了让延安精神真正走进校园,我们还要求始终围绕一个“动”字。动,就是要在活动中把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整个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书面材料上,而必须付诸实践。动,就意味着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动耳、动眼、动心、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其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
2004/2/27 13:31:30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用延安精神建校育人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824.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