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必须努力学懂弄通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实践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 8 和青年朋友谈治学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342
 帖子主题:和青年朋友谈治学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铁梅



等级:04同志
经验:491
帖子:161
注册:2004/1/30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和青年朋友谈治学
来信
艾辛老师:
    在《中华魂》的“忘年交书简”栏目里读到您的《和青年朋友谈谈入党问题》,颇受启发。现在我想再把同学中间经常议论的一些问题向您提出来,希望给予回答。这些问题是关于治学方面的,我归纳了一下,有这么一些:大学生学习是应该专还是博?治学同一个人的立场、现点。方法有什么关系?在学习中是否应该读书和思考并重?在校学习期间是否需要经常写点文章?怎样处理好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关系?您如能就这些问题讲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定会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麻烦您了,谢谢。
                      致以
崇高的敬礼!
                                                                                                                                  鲍曦
                                                                                                                        2003年 12月 4日
鲍曦同学:
        收到来信,非常高兴。正如我在《和青年朋友谈谈人党问题》中所说,我极愿和青年人交朋友,我不相信所谓“代沟”的说法,我认为我们这些步人老年的人的赤诚爱国之心是和积极向上的青年人相通的。
      说到治学,我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贡献给你们。我想到有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宋国人,身无长物,过冬也是衣衫褴褛,只好晒太阳取暖。他不知道人间有广厦华屋和锦衣轻裘,于是就把晒太阳这个办法贡献了出来,是为“献曝”。我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只好仿效那位来国的农夫,说些一孔之见,也算是“献曝”吧!

关于专与博的关系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作:《名人和名言》,对专与博的关系说得非常深刻。他指出:“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为什么博识家的话多浅呢?因为天底下的学问门类万千,奥秘无穷,一个人不可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如果满足于这样也学一点,那样也学一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那就不免失之浅薄和浮泛,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专门家的话多悻呢?因为客观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谓“隔行不隔理”,如果皓首穷经,只读某一类的书,除此而外概不涉及,那又会失之狭隘和片面,对于问题的认识往往缺少广阔的视野和高屋建瓴的角度,而这种视野和角度是一个高明的学问家所不可缺少的。尤有甚者,专门家如果钻了牛角尖,说的话甚至会违反事理。正如鲁迅所说:“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真正的专门家应当是既专且博,除了自己研究的领域外,还要多所涉猎。古人说:“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不合时宜),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督看不清楚)。”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不仅有个古与今的问题,还有个中与外的问题,都得了解一点才好。
                                                                      关于学与识的关系
        唐朝的刘知几说过,做学问要有才,学,识。按照我的理解,“才”是能力,‘学”是知识,“识”是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渊博,也有能力,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不解决方法论的问题,还是难有成就,有时甚至真理已经碰到了鼻子尖上,也会失之交臂。我是研究文艺的,就拿文艺学来说吧,对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我们当然应该研究。但是我们却看到有两种研究的情形:一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加以研究,这就能够拨开迷雾,揭示其实质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出哪些是可资借鉴的,哪些是应当拒绝的;另一种是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本身的方法加以研究,结果成了现代玄学,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这就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认真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实在不多。《共产党宣言》诞生已经155周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总共不到3万字,却讲了那么多丰富深刻的内容。它既是具有高度理论性的科学著作,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籍。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干部队伍中,在我们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恐怕没有认真读过这本书。有些官员陷于文山会海,忙于应酬往来,耽于酒绿灯红,疲于出国旅游,这些都有时间,偏偏坐下来读一读不到3万字的经典著作就没有时间。这种情况难道还不应当改变一下吗?
                                                                               关于与思的关系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不免于迷茫困惑;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那就会陷入危险境地。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种学问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来,并且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治学中,在读书的同时,一定要联系实践进行思考,看书中的说法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否真有道理,并且要从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把它的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会“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成为“两脚书橱”,不仅无益,抑且有害。世界上一切的学问都是这样,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不例外。70多年前,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了一种现象,就是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最后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因此,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十分明显,要做到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要调查研究,就要独立思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照抄照搬“本本”。不会独立思考的本本主义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教训非常深刻,应当永远记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本本主义有了新的特点。如果说,历史上的本本主义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的话,那么,如今时髦的是照抄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本本”。诸如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私有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殖民文化思潮,“告别革命”的保守主义思潮,伪科学思潮,民一族分裂主义思潮等等,都被一些人奉若神明,广为传播,不假思索地拿过来作为包治百病的药方。对于这类现象,我希望青年朋友们善于识别和抵制。我们并不一概排斥西方思潮,但是一定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只思考不读书,同样会把我们引到危险的道路上去。思考要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不会从我们的头脑里自发地产生。即使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工人阶级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可能产生“工联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结晶,是它的创始人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我们不去认真读书,怎么能够从自己的头脑里自发地产生呢?如今有些人在“理论创新”的招牌下,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抛在一边,视之为过时的无用的垃圾,连看也不看就来批判,这难道还不危险吗?胡锦涛同志说得好:“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什么叫“思而不学则殆”?胡锦涛同志说的就是,真可谓岌岌乎殆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认真看书学习,扎扎实实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人门书籍,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我高兴地听到清华大学的“求是学会”,这几年来不图热热闹闹地搞活动,而在扎扎实实地读原著。我认为,这才是治学为人的正路。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    
      革命老人徐特立曾有一条读书经验,叫作:“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说,在读书时总要圈圈画画,随手写些心得体会。这其实也是众多学问家的共同经验,坚持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印象,促进思考。当然,“动笔墨”更重要的是写文章。我们的学习,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学习,应当以现实问题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矢”。无的放矢固然不行,有的无矢同样不行。在有的放矢的过程中,有了心得体会,最好是写成文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书面语言不同于仅仅存在于头脑里的语言,也不同于口头表达的语言,它在思维的逻辑性、明晰性、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在勤奋学习的同时,勤奋地写些文章,这对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字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写文章的过程是这两种水平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在,某些领导干部的文章乃至报告,往往都要秘书代笔,这实在要不得。我们的青年学子将来出来工作,可不要学这一套。过去中央曾经专门发过文件,明令领导干部的文章、报告不要由秘书代笔,指出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我觉得,现在很有必要重温中央的这个指示。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力戒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延安整风,在文风方面就是要反对党八股。那种空话一大篇,程式老一套的党八股,不仅延安整风中要反对,现在仍然要反对,因为它不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是没有人要看的。
                                                                          关于知于行的关系
    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书,
还要读无字书。所谓“无字书”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要投身于社会实践,向社会作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总结他们的经验。我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与有肝胆人交友,于无文字处读书。”要读好“无字书”,当然不能像如今某些犯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干部那样,“坐着轮子转,隔着窗户看”,不能下车伊始,哇里哇啦发议论。只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地深入下去,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学到有用的经验。我读过一些青年学子参加社会实践后写的体会文章,还曾应邀做过此类文章的评选工作,觉得它们有真情实感,有真知灼见,令人振奋,给人启迪。当然,在深入调查研究,得出了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后,还要付诸实践,那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更加重要的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毋庸赘言的。我曾经给走出大学门的青年人写过一首诗:“海阔天空好画图,鸟飞鱼跃乐何如!流连纸上方圆窄,宜向人间读活书。”诗不高明,却是我的切身体会,愿我们以此共勉。
        以上就来信所提问题粗枝大叶地说了些意见,仅供参考。
                          顺致
同志的敬礼!
                                                                                  艾辛
                                                                    2004年1月 2日

-------------------------------------------
2004/2/27 12:22:40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和青年朋友谈治学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20.0 毫秒 页面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