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学习与实践
 我发表的主题 | 我参与的主题 | 返回首页 注册 | 登陆 | 资料 | 短信 | 搜索 | 帮助 
必须努力学懂弄通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实践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坛短信(0 新)
实践共产主义论坛 8 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 8 弘扬延日清初的倡导者和组明者
回复本帖发表新帖发起投票 点击统计:65
 帖子主题:弘扬延日清初的倡导者和组明者 精华/常规 冻结/正常 锁定/解锁 置顶/还原 置首页/还原
铁梅



等级:04同志
经验:491
帖子:161
注册:2004/1/30
档案 搜索 邮件 短信 引用 编辑 删除 移动 屏蔽/恢复 楼主
                弘扬延日清初的倡导者和组明者
                    --悼念马文瑞同志
                  文/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古诗多少可以用来形容马文瑞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晚年。他的晚年是绚烂多彩的,这表现在许多方面,特别是他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办之日起就担任会长,10余年来为弘扬延安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倡导和组织工作,这光辉的一页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胡锦涛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一再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2003年3月,曾庆红、李长春同志分别作了批示,充分肯定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这些年来的工作,精辟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的意义。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人们愈加感受到马老为弘扬延安精神所作贡献的夺目光辉。
        深切感受      积极倡导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是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之后,经过酝酿筹备,于1990年5月18日成立的。马老和其他几位“老延安”发起成立这个研究会,决非心血来潮,也非单纯“怀旧”,而是深切感受的产物。那场风波是建国以来所从未有过的,不仅使国家的安定局面受到破坏,而且直接危及我党领导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马老和一些老同志痛定思痛,反复思索,深切感受到这个事件的发生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个内因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遭到削弱乃至唾弃,以致社会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严重,这就叫“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他们这些曾在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战斗和成长的老同志深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在有生之年稍尽绵薄,建言献策,提倡宣传,把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党中央、毛泽东在陕北和延安13年中培养形成的延安精神,总结起来,发扬开去。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时期。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加以弘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酝酿成立的。马老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充满激情地说:“建国40年来的实践证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淡化和放弃延安精神,我们的事业就失误,就会受到严重的挫折。延安精神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思想支柱。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十分需要把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广大青少年中间去,不断地扩大能够继承革命传统、具有高尚革命风格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生力军的队伍。坚持这样做下去,对于我们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永远高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旗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与会者无不为之动容。
    “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是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彭真同志在研究会举办的第一次活动上讲话的主题,也是马老主持研究会工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他强调,我们这个团体一开始,就要提倡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党的领导下,为传播延安精神拿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正是遵循这个指导原则,研究会成立10多年来,做了大量实在的工作。先后抓住各种机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举办了专题培训班,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和阐发延安精神的书籍,还举办过展览和文艺演出。研究会创办了以“传播优良传统,讴歌中华文明,弘扬延安精神,锤炼四有新人”为宗旨的刊物《中华魂》,迄今已发行100多期,在读者中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活动无不凝结着马老的心血。凡是重要的活动,马老不仅为筹办活动出主意,想办法,还亲自在会上讲话,为书刊撰序、写文章。他的讲话和文章,都是经过周密调查和深人思考的,从来没有大话、空话、套话,有的是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因而总是受到与会者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纪念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一书出版,这是他多年来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的成果,堪称当前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
    马老在一篇纪念彭真同志的文章中曾经说:“一些久经革命锻炼,经受过延安精神洗礼的老同志,遵照彭真同志的教诲,尽心竭力地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上倾注余热,进行传帮带。有的同志已成了‘延安精神迷’。”其实,他自己便是最为投人的“延安精神迷”。1999年9月,在举国上下准备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周年之际,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昆明召开经验交流会。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考虑他年届耄耋,身患癌症,心脏又有毛病,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怕他承受不了,他却信心十足地说:“不要紧,顶多偶尔吸吸氧,带个氧气瓶就行了。”他到会作了《把延安精神推向21世纪》的主题报告,畅谈如何认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把延安精神推向21世纪的问题,高瞻远瞩,令人折服。在马老病重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员说,延安精神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我们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少不了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是件大事,延安精神不能丢。 2003年11月 19日,在他因医疗需要,即将被切开气管之前,写下了“我想延安”四个大字,使人看了清然泪下。马老为弘扬延安精神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联系实际        扶正祛邪
    马老反复宣传彭真同志在“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讲话中阐述的观点:“我们发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了,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他在倡导和组织弘扬延安精神时从不离开现实来讲历史,而是立足现实,借鉴历史。他说:“延安精神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并且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展。”他特别强调要扶正祛邪,以正克邪,因为他深深懂得,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既有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的真善美,也有偏离和背叛了延安精神的假恶丑,只有在热情沉歌优良传统的同时,毫不留情地针既不良作风,批评为不良作风辩护的歪理邪说,才能使人们从正反对比中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感受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联系现实,扶正祛邪,一直是这些年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突出之点,也是马老自己讲话和撰文的显著特色。1998年11月,研究会召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暨反腐倡廉研讨会,马老在会上发表了《抓紧反腐倡廉,促进改革开放》的讲话。他热情洋溢地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实事求是地概括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鞭辟人里地分析了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见地深刻地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对策,使与会者深受启发。2000年5月,研究会召开纪念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10周年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马老在会上作了《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他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的”与“矢”的关系上,既要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反对无的放矢;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对有的无矢。在“破”与“立”的关系上,既要宣传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可资学习的榜样;又要批判错误思潮,不能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在“言”与“行”的关系上,既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语言生动,足以服人,废止空话连篇、面目可憎的党八股;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完美地统一起来,反对只说不做,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这些道理虽然朴素,但因为都伴随着马老的亲身经历与深切体会,就特别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活动往往是同纪念重大节日联系在一起的,马老切中时利和时弊的讲话使人受到教育,但有人也许感到不太“习惯”,怎么在喜庆日子里来谈问题呢?对此,马老总是引用列宁的话;庆祝伟大的节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或者完成得还不够理想的问题上。1997年,他在《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一文中还曾经说过:“我这样一个已经85岁的老共产党员,个人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是我们党能够认真总结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的沉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欣逢盛世,才直言无隐,秉笔直书,以期有益于我们的理想和事业于万一。……此心此意,可鉴日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一颗赤子之心。
        着眼未来    走向青年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伊始,马老就十分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工作。1994年1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马老在会上作了《时代需要延安精神,人民呼唤延安精神》的报告,特别提出“应当在青少年中开展活动,并且当做我们工作的重点,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牢记彭真教诲,弘扬延安精神》一文中,马老精辟地阐述了让延安精神走向青年的意义:“现在的青年学生,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管理者、领导者。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有人讲,失掉了今天的青年,等于失掉了明天的社会主义,是很有道理的。”为了让延安精神走向青年,不少高等学校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一些学校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成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在马老的提议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编写了一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丛书,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课外读物。他为此撰写了《可亲的良师益友》的推荐文章。2002年6月,研究会召开“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座谈会,马老到会聆听大家的发言,并作了讲话,对如何把这一工作推广开来发表了指导性很强的意见。此后由于病情趋重,在各个活动中,马老一般就只作书面发言。他亲自作的最后一次讲话以谈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为题,这具有象征意义,说明这位老革命家始终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青年。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马老寄希望于青年的。 1998年毛泽东诞辰 105年之际,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一些兄弟单位联合举办了一台晚会。远道而来参加晚会的青年学生有数百人,他们要求马老在晚会后接见他们,讲几句话。马老欣然应允。他在讲话中对青年人说:“你们不仅要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这是其他学习内容所不能代替的,”这凝聚着马老毕生体会的话语,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沁人了青年学子的心田。
    从事社会实践,与工农相结合,这同样是马老寄希望于青年的。马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阅读青年学生写的社会实践报告。他读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一位女学生的报告后,深受感动,后来在那个亲自作的最后一次讲话中读了其中的一段:“当代大学生可以算得上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一代,塔外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平时很难体会到,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工人、农民才是我们生长的土壤,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走向工农,这是‘五四’运动对青年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天仍要做的。”马老引用了这段话后深情地说:“当代中国青年确实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关键在于我们对他们的进步要求要很好地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这可以说是马老的遗嘱,不仅是对于青年学子的,更是对于从事青年工作的中老年同志的。
    富于强大生命力的延安精神将代代相传,为弘扬延安精神鞠躬尽瘁的马文瑞同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2004/2/27 11:37:36
首页 上页 当前第 页 下页 尾页
回复主题:弘扬延日清初的倡导者和组明者
帖子字数:最大 16384 字符

UBB 支持

HTML标记: ×

表情符号

 上传附件:(附件最大 50 KB)
     
程序名称:ZSCO_BBS 当前版本:1.0 0118
执行时间:256.0 毫秒 页面装载: